箬笠怎么读,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
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竹”部的三个汉字:“䈚、箁、箬”。三个字中,只有“箬”是现代汉语通用字。
1、䈚。读tái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䈚,竹萌也。从竹,怠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竹笋。
注意,“䈚”与“筍”虽然都指竹笋,但二者是有区别的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䈚,从怠,与始同音。取始生之意。筍谓掘诸地中者,如今之冬筍;䈚谓已抽出者,如今之春筍。”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胎孕地中为筍(冬笋),出地上者为䈚(春笋)。”《字汇·竹部》:“䈚,竹芽未成筍者。”
(上市的春䈚)
是以,上一篇讲筍(笋)字,我们配图是有问题的,但是笋在地下,暂无合适图片可用。
䈚在本义之外,还有其他用法:
(1)笋皮。《玉篇·竹部》:“䈚,筍皮也。”
(2)同“箈(苔)”。苔藓类植物。《集韵·之韵》:“箈,水中鱼衣,或从䈚。”
䈚的小篆写法如图:
(䈚的小篆写法)
2、菩。读音有四个:
(一)póu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箁,竹箬也。从竹,咅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竹箨。即笋壳。
(竹林的笋壳)
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》:“箁之言剖也,言其箨解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箁,苏俗谓之笋壳。”
(二)bù。竹叶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《集韵·厚韵》:“箁,竹叶也。”
(竹叶)
(三)fú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《集韵·尤韵》:“箁,竹名。”
(四)pú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箁箷。也作“【上竹下浦】箷”。小竹网。《集韵·模韵》:“,【上竹下浦】,【上竹下浦】箷,小竹网,或作箁。”
箁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箁的小篆写法)
3、箬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ruò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箬,楚谓竹皮曰箬。从竹,若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竹皮。
和削制竹皮)
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今俗云筍箨箬是也。毤(tuò,兽脱毛)而陊地,故竹篆下垂者像之。”
依段玉裁所说,竹子脱皮掉地上,即箬。我们熟悉的箬笠,箬笠,是用箬(即竹皮)编成的宽边帽,也就是用竹篾(箬的本义)、箬叶(用本义之外字义1)编织的斗笠。张志和: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
(箬笠)
本义之外,箬还有其他用法:
(1)竹名。禾本科,秆细柱形,高约一米,直径4-5毫米,叶片很大,可包粽子及做斗笠等(及上面说的箬笠)。
《玉篇·竹部》:“箬,竹大叶。”元李珩《竹谱详发不·竹品谱·全德品》:“箬竹,出江、浙及闽、广,处处有之,叶类尞竹,但多生傍枝,干如箭竹,高者不过五、七尺。江西人专用其叶为茶罨。云不生邪气,以此为贵福州西乡安东村有箬竹一种,叶大长三尺,广六寸余《新安志》云:箬竹罗生,叶大,可以苴裹。”
(箬竹)
李贺《追和柳恽》:“酒杯箬叶露,玉轸蜀桐虚。”
(2)箬竹的叶。《宋书·隐逸传·朱百年》:“百年少有高情,亲亡服阙,携妻孔氏入会稽南山,以伐樵採箬为业。”
(二)nà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竹病,《集韵·舝韵》:“箬,竹病。”
箬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箬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934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源版权方所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