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组词,拔 1.bá。常见义

无忧2025-08-11 12:33811

拔 1.bá。常见义项略。易误词有:豫鲁苏皖交界一带方言“拔凉(阴凉:这水拔凉拔凉的)”;“拔刀相助”不作“拨(bo:拨动;挑拨)刀相助”;拔葵啖(dàn,吃)枣,也作拔葵嚪(dàn,同“啖”)枣:拔人家的菜蔬,偷吃人家的枣子。比喻小偷小摸。不作“拔葵呾枣”。呾:1)dàn。吴语方言字,句末语助词。2)中国元代称唱(曲子)。2.)dǎ。相当于“呵”。“拔山扛(A.kánɡ,用肩膀顶起来:扛长工、扛麻袋。B.gāng.双手托举,抬东西:扛鼎、扛鼎拔山、扛鼎之作))鼎(力大无比,勇猛过人)”不作“拔山抗(抵抗、抗日战争)鼎•拔山杠(木杠子;杠杠:框框、规矩)鼎”。拔薤:铲除豪强恶霸(薤:xiè,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鳞茎可作蔬菜)。2)Bá。(1)姓。见《现汉》。(2)地名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有太拔镇;重庆市忠县有拔山镇;江西省瑞金市有拔英乡。

2.Bái。地名。有一嫌官场黑暗弃官隐居的先民居此后梦见白鸠鸟,就将这个地方取名“白鸠窝”。到了清朝末,曾在白鸠窝读书的探花大学士陈伯陶重访母校,认为“白鸠”与“拔蛟”同音,故建议改为“拔蛟窝”,又因为蛟是古代传说中的龙,“拔蛟窝”也就象征着他出类拔萃、飞黄腾达的开源之地。拔蛟窝因此而得名。

3.bèi。树木长大:拔长。《诗经•大雅•绵》:“柞棫拔矣。”

举例:①辨例:《辞海》有“bá”音,又依据《康熙字典》等载有“bèi”音义。现代汉语淘汰此音,拟冠为“旧”字。《现汉》仅有“bá”的音义。《辞海》《现汉》等均无“地名”义项,更无其两音。

②误例:1.“拔(bá)刀相助”误为“拨(bo)刀相助”:《通辽日报》(2010年8月16日第7版)发表《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出手》一文,说:“摆在面前的有几种可能:……二是路见不平,拨刀相助……”2.“拔山扛鼎”误为“拔山抗鼎”:1)误例“抗鼎之作”:高玉林在《沈阳晚报》列举误例:(1)马瑞芳在《光明日报》(2013年4月8日第5版)载文《诺贝尔文学奖和〈聊斋志异〉》,写道:“《生死疲劳》堪称莫言小说抗鼎之作,其轮回转世和人兽交替、亦人亦兽创作手法,明显受《聊斋志异》影响。”(2)陈宇浩在《今日早报》(2012年10月22日第15版)载文《在他的世界里 我们曾经“铁血丹心”》,说:“1983年,当金庸的抗鼎之作《射雕英雄传》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亮相……”2)误例“拔山杠鼎”:(1)千岸在《中山日报》载文《渡江之夜》(2002年12月5日,第B3版),称:“那个拔山杠鼎的汉字,竟然在渡江之夜,创作并演唱出了如此悲壮而激昂的亘古绝唱。”(2)《深圳商报》(2014年4月27日第A6版)载文《深圳狮子会书画公社成立》,称:“(社长)操应旺先生所书大字有‘拔山杠鼎’之力……”2.1)“拔薤”误写“拔邪”:为给2015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拔参赛队员,西安市筛选决赛时12名选手中有8人听写错误,有的人把“拔薤”写成“拔邪”。2)误读:李问渠主编《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》(第176页)说:“不仅有人将‘跋山涉水’写成‘爬山涉水’,而且有人将‘跋’误读成pǎ。”3.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12场,现场选手听写错误,成人听写团有人错写成“写为“拔葵呾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