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价的近义词,宁鸣而死(nìng
宁鸣而死(nìng míng ér sǐ)
字面意思
宁愿发声而死。
深层含义
宁可坚持正义、直言进谏而牺牲,也不愿沉默苟活。体现刚直不阿、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。
典故出处
典出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:"吾欲使汝为恶,则恶不可为;使汝为善,则我不为恶,而汝何为至此?"
范滂临刑前对其子所言,展现宁死不屈的气节。
北宋范仲淹《灵乌赋》更明确表述:
"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"
结构分析
紧缩复句结构:"宁鸣"(宁愿发声),"而死"(承接转折,强调代价)
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宁折不弯、舍生取义、仗义执言
反义词:明哲保身、噤若寒蝉、苟且偷生
易错点
1. 语境限制:
- 适用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
- 不宜用于日常琐事的争执
2. 对象误用:
- 多用于士人风骨、正义抗争
- 不适用于无原则的固执己见
文化冷知识
1. 与西方"不自由毋宁死"(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)异曲同工
2. 宋代"不杀士大夫"的祖训,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这种直言精神
3. 明代方孝孺"诛十族"事件是这一精神的极端体现
相关成语延伸
- 杀身成仁:强调为仁义牺牲
- 仗义执言:侧重主持公道
- 铁骨铮铮:突出刚直品格
当代启示
1. 积极意义:
- 坚守原则的勇气
-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
2. 辩证思考:
- 需权衡"发声"的智慧与方式
- 避免无谓牺牲
经典哲思
1. 孔子:"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"
2. 孟子:"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"
总结
该成语:
1. 代表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最高境界
2. 使用时需把握:
- 原则性问题
- 严肃语境
- 正面形象塑造
例
- 赞扬维权律师:"秉持宁鸣而死的精神为弱势群体发声"
- 历史评论:"戊戌六君子展现了宁鸣而死的书生风骨"
- 错误用法:"为小事争论宁鸣而死"(贬低成语价值)